▲李余仙接受本報記者采訪。本報記者 繆曉劍 攝
開欄語
創(chuàng)新是引領發(fā)展的第一動力,科技是戰(zhàn)勝困難的有力武器。在探索創(chuàng)新、科技的道路上,中山有這么一批人長期奮戰(zhàn)在一線,積極投身科學研究、企業(yè)科研攻關、技術創(chuàng)新、科學普及、環(huán)境保護等科技事業(yè),以實際行動詮釋科技報國之志,展現(xiàn)科技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風貌。即日起,本報推出“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——中山最美科技工作者”欄目,向讀者講述10名2022年中山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代表的故事。
敬請關注。
用一根牙簽靠在另外一根牙簽上,其中一根便有節(jié)奏地彈跳了起來,像是在指尖“翩翩起舞”。只需要兩根小牙簽,東區(qū)柏苑中心小學副校長、特級教師李余仙就能隨時對外展示這個“會跳舞的牙簽”小魔術,激發(fā)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
深耕教育行業(yè)二十余年,李余仙不僅熟練掌握多種趣味小魔術,瞬間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,而且還致力于運用“STEM”學習項目、項目式學習,讓科學教育變得跟“魔術”一樣好玩。本月,李余仙入圍廣東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候選人名單,并獲評中山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榮譽。
順大勢“半路出家”教科學,苦修行只為調動學生興趣
在成為一名優(yōu)秀的小學科學教師之前,李余仙原是教語文的。2008年,國內(nèi)科學教育、素質教育開始普及,校長把李余仙叫去談話?!皩W校的科學教育要選領頭人,你年輕、有想法、有干勁,由你來挑這個重擔怎么樣?”回憶往事,李余仙歷歷在目。
不同學科教學有共性也有個性,李余仙開始思索如何教學。因為科學知識欠缺、手頭上沒有相關教學資源等困難,李余仙只能摸著石頭過河。但由于骨子里具有愛挑戰(zhàn)、敢拼搏、不服輸?shù)木?,李余仙通過實踐悟出了一點門道:要想在科學教育上站穩(wěn)腳跟,就得“教學內(nèi)容”和“教學形式”兩手一起抓。
為調動學生們的興趣,李余仙充分利用教材、科普書籍、網(wǎng)絡資源,并通過不斷打磨教學形式,增加學生“動手”和“體驗”的機會?!皶谋印薄皶璧难篮灐边@些小魔術、趣味實驗會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在課堂上,令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,往往一節(jié)課結束后,同學們還圍著李余仙,嘰嘰喳喳地問個不停。
除了開好開足科學課之外,李余仙還要重點培養(yǎng)學生的科學素養(yǎng),擴大科學教育的影響范圍。他帶領教師團隊打造出“DI創(chuàng)新思維社團”“創(chuàng)意搭建社團”等多個社團;帶領學生拿下了“全國DI創(chuàng)新思維競賽團體金獎”“全國創(chuàng)意賽團體金獎”等各級科普類競賽的榮譽;他本人也因此獲得“全國創(chuàng)新型優(yōu)秀教師”“廣東省十佳科技教師”等榮譽稱號。
攜團隊走科學特色教育道路,重發(fā)展鏈接多方教育資源
取得一定成績后,李余仙有點兒飄飄然,但很快,就有人指出:“李老師,你現(xiàn)在做的科學課程只是圖個熱鬧而已,沒有深度,特色也不明顯,別人要效仿是分分鐘的事情?!边@番話如同一盆冷水澆頂,讓李余仙意識到,自己需要走出一條特色的科學教育之路。
那段時間,李余仙苦思無果,便一頭扎入書堆里尋求答案。一段時間后,他在和學校的科學教師團隊聊天時,終于找到了答案——科創(chuàng)STEM教育項目,與普通的教學項目不同,該項目融合多門學科知識,涉及科學、技術、工程、數(shù)學,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興趣,而且能學以致用,令枯燥的課本知識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。
就拿“觀看蟬蛻”這一件單獨的事情來說,在科創(chuàng)STEM教育下,學生們是抱著認識、了解并解決問題的想法去參加的,而不是在傳統(tǒng)教育下,只是單獨獲取知識本身?!梆B(yǎng)成這種思維模式后,學生們今后不用老師督促,他也會主動學習、深度學習?!崩钣嘞烧f。創(chuàng)意搭建課程實施以來,深得學生好評,李余仙還先后主編或參編了共6冊省級教材,配套課程使用。
2021年,廣東省李余仙名教師工作室正式掛牌,是全省5個科學名師工作室之一。依托該工作室,李余仙鏈接了多方教育資源,吸引全國科學教育名家,并且大力開展創(chuàng)客教育、STEM教育、人工智能教育,通過跨學科學習、項目化學習以及智能技術學習,培養(yǎng)適合新時代發(fā)展的復合型人才?!拔疑钪胰〉玫囊恍┏煽兊靡嬗谟龅搅艘粋€好時代,更得益于師友的幫助。今后,我會好好珍惜這份榮譽,在科學教育探索路上繼續(xù)擼起袖子加油干,將科教人不畏難的精神傳承下去?!崩钣嘞烧f道。